央广网天津9月14日消息 大国工匠,是我国引领新经济、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。而在这其中,投身梦想的青年工匠们更是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“心心在一艺,其艺必工;心心在一职,其职必举。”在全国第二届技能大赛来临之际,一位位津城高技能青年工匠,正以坚定的理想信念、不懈的奋斗精神,专注严谨创新,不断追求卓越,用心用情练技艺,全面发展向未来。
370余个考核点,对于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餐厅服务(世赛选拔)项目参赛选手王宇瑶来说,有着巨大的考验。但面对困难,王宇瑶始终保持微笑,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调制鸡尾酒、餐巾折花、餐桌摆盘成百上千次。整齐的着装、得体大方的仪容、神采奕奕的状态,一颦一笑皆为王宇瑶的细心巧思。“我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,努力磨炼技艺,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‘六边形战士’。”王宇瑶笑着说道。
一克克称量,一秒秒等待,在炙热的烘烤台旁,本届大赛烘焙(世赛选拔)项目参赛选手王少轩正在专注地训练着。从面团排气到放入烤箱烘烤,不多时,一件件香飘四溢、形色俱佳的参赛作品呈现在记者眼前。他也期待着能在高手如云的技能擂台上创出佳绩。王少轩说,他将苦练本领、磨炼技能,最终实现技能报国的梦想。
毫厘之间,精益求精。面对共计16个小时的比赛时长,来自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,室内装饰设计(国赛精选)项目参赛选手毕志亮并未胆怯退缩,备赛过程中,他不断加强对比赛规则的学习和理解,夯实理论基础,练习中反复讨论研磨,完善工艺流程,不断提升作品的评价观感及测量精度,力争做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。对于比赛,毕志亮信心满满,他将鏖战16小时,争取好成绩。
轨道车辆技术(世赛选拔)项目作为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中的双人竞赛项目,考验的不仅是选手们娴熟的技能操作水平,更是默契的团队合作能力,其难度不言而喻。在集训基地中,马朝凯和张义龙迅速找出故障、调试设备、解决问题,有效的沟通和默契的配合显而易见。
在训练中相识相知,他们结下深厚友谊,如今,他们也有着同一个愿望: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,势必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。
青春,是以工匠精神筑就美好生活的底色。走进位于天津农学院花艺(世赛选拔)项目的集训现场,生机盎然、芬芳馥郁,天津集训队队员吴敏怡正在挑选花材和花器,为每一件作品赋予一番独特的意境。从2023年5月以来,吴敏怡每天要与花相伴12个小时,在审美及技术水平上的提高也让她很有成就感。对于本次比赛,她也充满期待:“我的目标是起码能拿一个优胜奖,也是为了突破自己,让自己的花艺技术更上一层楼。”她说,她也将用花艺传递生活中的美,让生活五彩斑斓。
在天津,本届全国技能大赛还将展开一场关于“美”的精彩比拼。即将参加美容(世赛选拔)项目的刘新雨正在集训基地中进行训练。本次比赛内容共设置了5个模块及11个子模块,高难度的比赛及细致的考核要求,对选手的素质、体力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。“我能参加这个比赛感到很荣幸,通过比赛训练,既能考验自己的技能水平,又能开阔眼界。”刘新雨说,“在这个过程中,我也正不断挑战自我,发现新的自己。”
一批批年轻工匠正走向赛场,期待他们在本届全国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,为天津制造业立市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青春动能,奏响新时代工匠之歌的铿锵旋律。
记者:韩雨晨 周思杨 褚夫晴 【编辑:梁异】
中新社平潭9月14日电 题:马可·穆勒:能感到全世界华人青年导演正随风而飞
“这届IM的主题是‘风大又怎样’。”在福建平潭的海边,国际著名电影制片人马可·穆勒说,“我能感觉到两岸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青年导演正随风而飞。”
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(In Moments Film Festival,英文缩写为IMFF)9月12至14日正在平潭举办,共收到来自全球331所高校的1849部参展作品,参与面与投片数再创新高。举办地平潭是福建省强风区之一,滨海地区全年7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25天。
9月13日,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上,马可·穆勒电影大师班在福建平潭举行。 钟欣 摄
来自意大利的马可·穆勒与徐小明、阿美、黄旭峰、周黎明、黄鸿端、周浩等两岸电影人、导演、编剧及影评人、高校学者,共同组成本届影展评委会。评片过程中评委们为哪些作品应该入围不断发生争论。
“有争论是很好的事,我们最后评选出的50部入围作品,风格各不相同、丰富多彩。”马可·穆勒说,这也正映照了本届影展的主题,“年轻”与“大风”,同样激荡、奋起,横冲直撞,不退缩。
马可·穆勒被称作是“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”。他曾掌舵威尼斯、罗马、佩萨罗、鹿特丹、洛迦诺等国际电影节多年,把《原野》《黄土地》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等中国经典影片以及张艺谋、陈凯歌、田壮壮、贾樟柯等中国导演推向国际舞台。
这位与中国电影知交多年的老友,在此届IM两岸青年影展期间接受媒体访问时,毫不掩饰对华语电影的关切和喜爱。在他看来,丰富多样的华语电影,让国外观众更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。
马可·穆勒1975年来到中国留学,在之后的时间里逐渐结识了中国第五代电影人,也看了很多老电影。“我开始理解中国电影悠久的、与众不同的传统。”马可·穆勒说,在现实中对中国社会的了解,也让他在日后对中国第五代电影人拿给世人的作品充满认同感。
当时,对马可·穆勒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是《我们的角落》,这部短片是田壮壮在校期间的作品,由张艺谋摄影,陈凯歌担纲编剧。“我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接触到的第一个‘老外’。”马可·穆勒笑着说道。
在马可·穆勒看来,那个年代的学生有才华,更不乏各自独特的风格。“我一直期待他们的处女作,我就想把他们这些人拍的第一部长片电影拿到国外去放,让更多的观众、影评人注意到中国年轻一代的电影人。”他说。
IM两岸青年影展是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,集短片评比、论坛、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,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,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。本届影展征集到的作品中,88.6%的主创群体是“95后”新生代电影人。
马可·穆勒看了其中100部作品,他惊艳于如今的年轻导演对更多不同方向的探索。“我们决定颁奖的几部影片真的是非常有特色、有内涵的作品。”他透露道。
不久前,台湾青年演员李鸿其担纲导演的处女座《爱是一把枪》,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“未来之狮”奖,这也是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华语片首次获得此奖。该片与大陆制片人单佐龙合作。
“在台湾,李鸿其拿到的投资很少,是单佐龙帮他在大陆完成了后期。”马可·穆勒说,“由此可见,台湾不少年轻导演很有突破力,两岸合作会产生非常有力量的成果。”(完)